5月31日是一个崭新的星期,两周的急诊轮完了,ABC休轮着也轮了4次吧,虽然最后一轮没轮完,而且顺便一些原因星期天的B班也不用上了,SO,实际上在急诊的天数就3×2(正常轮班)+2(医生A班轮值24,B班时休)+1(医生A班轮值24,B班时休,C班时我已转科)=9天。
(更多…)
分类: 医学相关
-
见习记录:急诊补完计划
-
见习记录:急诊三天记
地点位于荔湾区中医医院,也就长寿路地铁站A出口出来对面是也。
由于交通问题所以每天需要很早起来,洗漱完就等470或者其他去越秀的车,因此每天的交通也注定不会便宜,
由于我有晕车倾向,所以不会为了省1、2块钱而去后门坐公车过去(公车的还要再走10分钟左右的路),还是地铁靠谱。
(更多…) -
【转】王彦晖教授谈中医学习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查找资料时发现,转一篇夏大医学院教授的一些心得: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上工之路:求其上上,得其上
——王彦晖教授谈中医学习
学了几年中医,理论、诊断、药物、方剂似乎都懂了,然而临床遇到病人,却常常感到辨证似是而非,处方用药举棋难定,真是“读书三年,便谓天下无病可治;及治病三年,始知天下无方可用”。究竟原因何在?对此,厦门大学医学院王彦晖教授认为,中医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会辨证论治思路,最关键的是掌握药物的用量与用法,学习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。
第一个层次是构建中医基本框架,包括中医基础理论、中医诊断、中药和方剂四部分,核心是辨证论治。中医临床效果的好坏,关键就在于辨证是否准确,可以说,辨证是联系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关键,因此必须学会辨清基本证型。中医基本证型不到两百种,与病种数以万计的西医相比十分悬殊。只要掌握了这一百多种基本证型,就可以应对临床各种常见病。
辨证首先要辨清八纲,即虚实、寒热、表里、升降。王彦晖教授认为“阴阳”是总纲,不能具体指导辨证和用药,故舍而不论,而应代之以更有临床意义的“升降”两纲。辨清八纲,就辨清了患者病理过程的基本矛盾,也就能进一步结合五脏六腑、气血津液辨清其基本证型。辨证准确,由此确立的理、法、方、药,一定可以产生预期的临床效果。
然而,当前的中医教育难以达到这一目标。学生经过5年本科学习,甚至硕士、博士毕业,还没有真正学会中医辨证思路。中医毕业生只懂得西医式的辨病施治,却不能辨清寒热、虚实、表里、升降!其临床用药依据不是来自于四诊的确切证据,而是来自一种臆想的病机,然后套用某方进行治疗,这是非常荒唐的。无数事实早已表明,离开中医的辨证论治,“某方治某病,某病用某方”这种中药西用的简单思维不可能产生确切的临床效果,只能造就一些“中不中,西不西”的假中医、假中西结合医。正因为如此,才产生了“中医博士看不了病”的笑话
王彦晖教授认为,学习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中医临床带教是否合格,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环节。谚语有云:“求其上上,得其上;求其上,得其中;求其中,斯为下矣。”一个优秀的带教医师,能够示范如何从繁杂的四诊材料中,分析主次,区别真假,得出是寒是热、属虚属实、在表在里、宜升宜降的八纲辨证结果和基本病机类型,从而进一步确定治法、方剂和药物。反之,一个不合格的带教老师,模棱两可的辨证思路,犹豫不决的处方用药,必然产生无法确定的疗效,因而学生不但学不到应有的技能,还可能大大挫伤其对中医的信心。
证与病不同,它表示机体所处的一种状态。因此,王彦晖教授认为,证的学习,在精不在多,并不需要太长时间和太多的病例。关键在于每一例的练习都必须真正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精神进行。王教授擅长舌诊,早在2001年之前,就制作出多媒体病案教学课件,让学生用其所记录的舌象、面象和其他病案资料进行辨证施治练习,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。
大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构建中医的基本框架,学会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技能。寒热虚实能够辨得清楚,证的判断准确,处方对路,就能有确切的临床疗效。但此时处方用药的火候还欠精到,药量不够准确,跟病情贴得不够紧,因此临床疗效果可能不够理想。这就是在学习中医的第二个层次中要解决的问题。
第二个层次是对理、法、方、药精益求精的锤炼过程。证型、方剂、用药究竟有什么特点,要一一细“抠”,对于常见证、常用方、常用药更要了如指掌。对重要的方剂,必须“抠”到药量,了解多少药量能起多少作用,以及味道、次数、服药时间、服后注意事项等,对可能发生的变化要心中有数。比如补中益气汤用黄芪与人参,二者的药量和比例非常重要。这两味药均能补脾气,而黄芪长于升阳,其用量是人参的两倍,就是要突出此方补气升提之功,又由于此方治烦劳内伤、身热心烦,既有气虚的一面,又有阴火上乘的一面,若补气太过,容易助长阴火上乘,故方中参、芪的药量均较小;四神煎用黄芪治疗顽痹,量必半斤,非大量不足以调整免疫系统功能。王彦晖教授在临床上,对病因病机的解析以舌象、脉象和症状为依据,处方之后,常详细告诉病人和学生,病人服药后的具体变化情况,多十中八九。
王彦晖教授认为,作为中医,不仅自己生病时首先用中医药解决,而且平时就要注意调理,实践“上工治未病”的古训。王教授从1998年起常服用自己开的中药,辨证服药超过1500剂,不但治好了原发性高血压等病,而且尝遍了几乎所有常用中药,对药物的性味和理法方药有了更准确深刻的认识。王彦晖教授认为,中西医各擅其长,各得其美,应完全按照各自的学术规律运用。他在临床中,诊断必兼中西,治疗则专用中医中药,个别病例如认为西医治疗更好,就径直推荐给西医专家。精益求精的医术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、积累,穷毕生精力逐步完成,这也是一个中医大家的成长规律。(厦门大学 刘俊杰 何宽其整理)
-
生物杂记001
上午做题,涉及到生物膜的提取,材料用动物或人的红细胞,
其中一个选项甚是奇怪,红细胞无任何细胞器,以为错,最后一对,死
问斌,不大清楚故自行查找,下面是参考文献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,也无细胞器,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(hemoglobin,Hb)。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,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%。它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,当血液流经肺时,肺内的O2分压高,CO2分压低,血红蛋白即放出CO2而与O2结合;当血液流经其它器官的组织时,由于该处的CO2分压高而O2分压低,于是红细胞即放出O2并结合CO2。由于血红蛋白具有这种性质,所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和细胞所需的O2,带走所产生的部分CO2。
红细胞完全成熟时,核糖体消失,血红蛋白的含量即不再增加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晚上复习课本,又看到细胞质遗传,搜了一下细胞质基因,只找线粒体和叶绿体的:
细胞质基因和细胞核基因的关系
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独立性。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关系:核基因是主要的遗传物质,但要在细胞质中表达,细胞质虽然控制一些性状,但还要受到细胞核的影响……。所以细胞质基因与核基因是相互依存,相互制约的。
一、线粒体组成的双重遗传学控制
作为核外的一个遗传系统,线粒体确有自主性,表现为除含有DNA外,还含有自身的蛋白质合成系统(tRNA、rRNA和核糖体等),并由自己的聚合酶完成。类似于细菌,线粒体的蛋白质合成可受红霉素,氯霉素等一类抗生素的抑制。而不同于真核生物的蛋白质合成(受放线菌酮的影响)。
但是,线粒体除自身的少数成分外,大部分蛋白质是由核编码的,如参与呼吸作用的一些酶某部分亚基也是由核基因编码。酵母线粒体中一些酶组成成分的来源。
这说明线粒体这类细胞器是受核内和核外基因组的双重控制,这反映了作为整体的细胞,其核与质之间的密切相互作用。
二、叶绿体的核质协同作用
叶绿体机能的正确发挥,要有二套的作用,一套在细胞核内,另一套在细胞器内。
玉米的埃型条斑(stripde iojap trait)的遗传:有关的基因称作iojap(ij)。属于第七连锁群,纯合体ijij为不能成活的白化苗。或是有特征性的白色条斑。
遗传方式:图13-5.玉米埃型条斑的遗传。IjIj×ijij。
(a).母本正常时(IjIj 绿色)。显示孟德尔方式遗传。
(b).母本是条斑时(ijij),看不到典型的孟德尔比数。很可能基因型ijij引起叶绿体的突变,使呈现条斑或白色性状。一旦埃型条斑性状出现后,就通过细胞质遗传。即使正常核基因存在也不再有“矫正”作用。